在锡林郭勒盟,浑善达克沙地曾是京津风沙源的“策源地”,沙化区域一度占据全沙地总面积的83%。如今,这片土地正经历一场从“黄沙漫天”到“绿富同兴”的深刻变革。通过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锡林郭勒盟不仅让沙地披上绿装,更让农牧民鼓起了腰包,实现了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不久前,在正蓝旗桑根达来镇治沙项目区的沙地中,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吹响了冲锋号角。一车车运往治沙现场的黄柳条,通过人工或无人机械栽植,深深地扎根在了这片沙土之中,发挥着固沙治沙的奇妙功能。其中大量经过处理的黄柳条,来源于上一年秋冬季节在当地广泛开展的平茬复壮作业工程。
除黄柳外,红柳、柠条等本地原生灌木种,在一定年限后会出现生长势头减弱、防风固沙能力下降的问题,甚至出现大面积的枯萎死亡现象。为了保障防沙治沙成效,当地探索出了灌木平茬的科学治理方法,在每年的秋冬季节利用割灌机对灌木进行平茬作业。正蓝旗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苏伦高娃对记者介绍,正蓝旗在2024年底,对24万亩灌木开展了平茬复壮作业,“灌木平茬可以促进大量新枝萌生,帮助灌丛增大,恢复生长优势。一部分平茬后的灌木也可以加工成牛羊饲料,降低养殖成本。”
在内蒙古丰佐纪元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厂房内,新上线的高温膨化工艺加工设备正在将平茬后的灌木枝条加工成科学营养、经济实惠的优质饲料。该公司工作人员对记者说:“平茬下来的灌木制作而成的颗粒饲料,不仅营养好、易吸收,每吨价格也比牧民自购饲草市场低300元左右。”这不仅解决了本地牲畜冬季饲料短缺的问题,还降低了养殖成本,更是解决了灌木平茬后“去往何方”的现实困局。
此外,这一完整产业链也带动牧民参与其中,实现了额外增收。除了冬季灌木平茬作业雇佣当地牧民外,在冷库捆绑冬储黄柳条,也能为附近牧民带来额外的劳务收入。扎格斯台苏木巴音淖尔嘎查牧民宝音达来说:“冬天不太忙,在冷库打零工,一天能挣200-300块钱。”
灌木平茬复壮作业巩固了治沙成效,平茬后的灌木加工成饲料饲喂牛羊,破解饲草料短缺困局又进一步保护了浑善达克沙地脆弱的生态,产业链条中的劳务需要也为牧民带来收入。既解决了沙地腹地牲畜的“口粮”问题,又让沙地生态得以休养生息,产业发展像一针“活血剂”,带动着沙地生态实现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让这片“黄色马驹”改颜换貌成为可能。
在苏尼特右旗的京东方楚鲁图光伏电站,又是一番别样的景象。板上,来自太阳能的绿电被收集、存储、外送;板下,成群的牛羊或大快朵颐,或漫步小憩。一排排光伏组件下,乌日根塔拉镇脑敏塔拉嘎查的牛羊惬意享受更茂盛的青草,成为锡林郭勒盟首批在光伏板下“出栏”的牲畜。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养牛羊”的“光伏+治沙+养殖”产业模式令人眼前一亮。京东方楚鲁图光伏电站站长关超说:“我们将传统光伏板最低点从距离地面约0.2至0.3米提升至1.5米,为板下的牧草生长和牲畜养殖提供了空间。”
该项目所在的苏尼特草原,年降水量约18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700毫米。关超介绍,光伏板像一把把大伞,遮挡阳光直射,减少水分蒸发,植被长势因此得到了较大改善。光伏组件像一道屏障,有效助力了治沙和植被恢复,而生态修复也为新能源项目营造了优质的环境。
“项目采用牧光储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发电、储能、治沙、养殖等多重效益,也为当地牧民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苏尼特右旗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牛承霖说道。该光伏电站项目不仅贡献了超5亿度绿电,还改善了生态环境,带动了周边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生态和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对于沙地治理中产业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多伦县的百姓感同身受。在这里,樟子松成为了防沙治沙与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是人人皆知、家喻户晓的“致富明星”。
走进多伦县,百万亩樟子松造林工程带来大片郁郁葱葱的樟子松林,曾经的沙地已被牢牢锁住,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当地引进的红松嫁接项目,提高了松子产量,村民们采摘新鲜的松子可卖到五六十元一斤;林下种植的中草药金莲花、赤芍、黄芪等中草药更为村民创造了可观的收入;优质的樟子松苗木也成为全国各地的抢手货,村民通过卖苗也收入颇丰。蔡木山乡铁公泡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国琴感慨地说:“一开始,大家是为了治沙,没想到现在樟子松带来了这么多好处。”
如今的多伦县,仰望是茂密的樟子松林,脚底是林下经济“聚宝盆”,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相辅相成,为当地百姓带来了生态和经济的双重“财富”。
从产业治沙到生态恢复,再到产业致富的正向循环,锡林郭勒盟通过产业发展这把“金钥匙”,打开了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大门。用极富本地特色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富”的华丽转身,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画卷正在这片沙地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