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当前位置: 造林绿化

锡盟京津风沙源治理成效显著实现“绿进沙退”重大历史转变

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林业和草原局

  锡林郭勒盟紧扣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坚决贯彻“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指示精神,持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认真实施重大生态修复治理工程,2000年以来,累计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林业建设任务2062.9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90.2万亩、封沙育林920.7万亩、飞播造林557.8万亩、退耕还林267.7万亩、工程固沙22.7万亩,种苗基地3.8万亩;草原建设任务2495.9万亩,其中围栏封育2399万亩、人工种草91.5万亩、草种基地5.4万亩,全盟生态环境呈现“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良好态势。 一、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结合机构改革,将原来的盟旗两级生态保护机构职能整合到林业草原局,充实完善了苏木乡镇综合执法体系,形成了四级生态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加大对沙区林草植被保护、非法开垦沙化土地、乱釆滥挖野生植物、禁牧和草畜平衡等方面执法力度,形成常态化打击破坏生态环境制度,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和生态建设成果。同时,建立健全相关监测机构,配合国家、自治区全面开展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工作,为有效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严格资金管理,按照国家、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管理有关要求和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专项资金使用规定,确保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健全完善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保障工程建设规范。二是优化治理模式。根据干旱半干旱区实际,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完善造林模式和技术措施。在项目安排上,按年降雨量进行分区施策,东南部半干旱区域,重点实施乔木造林、封山(沙)育林等项目;中西部干旱区域重点实施灌木造林、飞播造林和工程固沙等项目,对退化草原实施围栏封育。在造林方式上,主要应用抗旱耐贫瘠的乔灌木,适当配置乡土经济树种,年度工程造林中乡土树种应用率100%。实施春夏秋三季造林、三季补植,加大雨季容器苗造林和灌木直播造林力度,同时,充分考虑水分和养分平衡,以窄林带、宽草带为主,适当进行疏植,既保障治沙成林成效,又为后续产业发展留出空间。三是加强科技保障。加大防沙治沙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科技支撑力度,重点推广抗旱造林系列技术、草原保护修复、雨季容器苗造林、飞播造林、工程固沙、草地改良等先进适用技术。聘请国家、自治区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持单位,把科研应用、技术推广与生产有机结合,大幅提高防沙治沙质量和成效。 四是强化工程监管。严把工程作业设计关,盟级进行现地地块认定,旗县实地踏查编制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专家集中评审,不符合实际、未严格执行技术规程规定的作业设计不予批复。加强日常监督指导,严格种苗、整地、栽植、抚育等关键环节的指导把关,与工程监理相互配合,种苗不合格不用,整地不合格不栽,无抚20育措施不验收,全过程严把造林质量关。在旗县自查自检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盟级复查,对检查结果和存在问题,及时提出意见,限期整改。 二、取得的成效 生态效益方面。2011—2022年,全盟草原平均植被盖度46.21%,产草量58.82公斤/亩,比2000—2010年平均值分别提高5.86个百分点和19.25公斤/亩;2022年森林覆盖率7.6%,较2000年增加6.36个百分点;据全国第六次荒漠化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较2010年相比,全盟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31万亩,流动和半固定沙地面积减少447万亩。 经济效益方面。全盟京津风沙源区退耕还林工程累计直接受益27.8万人,人均累计享受补贴8993元;公益林工程累计直接受益25.9万人,人均累计享受补偿资金8137元;全盟培育灌木林基地1000多万亩、各类生态经济兼用林基地100多万亩、退耕地林间育草35万亩、“以造代育”樟子松苗木15万亩、开发森林沙地生态旅游区30余处。 社会效益方面。2013年京津风沙源二期工程启动以来,将80%以上建设任务下达至3个国贫旗县、5个区贫旗县,8个旗县,年均直接参与工程建设农牧民800余人次,人均年收入4000元;国贫旗聘用脱贫户生态护林员770名,人均年补助1万元,共计帮助20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

网站支持IPv6

版权所有: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   主办部门:锡林郭勒盟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

电话:0479-8114239  传真:0479-8222309

蒙公网安备 15250202000315号

蒙ICP备19004343号-1 政府网站标识码:1525000038